标签归档:Culture

文化

《孤独六讲》

孤独六讲

开始是奔着书名去的,之后才感觉书中谈论的孤独的角度很是不同,但是读下来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可以给个四星吧。

附上一些摘录:
继续阅读

《极简欧洲史》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极简欧洲史》 —  约翰•赫斯特

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澳大利亚与英联邦权威的社会暨政治历史学家、欧洲史专家。现任墨尔本的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赫斯特教授曾是澳大利亚首相咨询委员会、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评议会成员,并担任澳大利亚联邦公民教 育委员会主席至今,常在澳大利亚各大报章杂志为文,对公民教育的提升着力甚深。著作包括《极简欧洲史》、《澳大利亚人:1770年以来的民族精神知情者与局外人》、《命运海岸上的自由:澳大利亚的第一块殖民地》、《澳大利亚史上的睿识与胡言》和《寻找澳大利亚》等。

与其他的通史类的历史书不同,这本书更多的探寻欧洲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也就是书中所谈到的起源于希腊文明的古典主义,基督教和其教会的发展,以及罗马帝国与日耳曼等蛮族对抗过程这三者的交错作用。

从书中的论述,可以说是这一本“中古及近代的欧洲史”,大部分的内容都集中在相对较早的年代,而后面的章节则显得有些虎头蛇尾,大概也是因为作者更想为欧洲文明寻根吧。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读书笔记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如果亚里士多德掌管霍格沃茨》

说实话,拿起这本书主要是被书名中的副标题 “如果亚里士多德掌管霍格沃茨” 给吸引了,但是实际上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并非如此,他其实是从哈利波特的世界出发,谈论了许多不同的话题,像是勇气,道德,女权主义,宗教与神秘主义等等内容。

至于其中哲学问题的讨论,感觉有些内容特别是后面部分和以前看的《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一书中的内容有些重合,所以到没有太多的感觉。

随便做了一些摘录:

继续阅读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 钱穆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钱穆其人自不用我来介绍,记得以前看他的《国史大纲》也挺受震动。至于《通俗讲话》这本书,我觉得主要的特点一个是作者通过几个常见的名词来阐发中国文化的思想脉络,可说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另一个特点就是完全以中国文化来阐述自身,即使在对比中外思想文化的一些差别,也完全是以我为主。

下面附上一些摘录:

继续阅读

个体的失落–《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简介:作者孙隆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获明尼苏达大学及斯坦福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现任教于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著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未断奶的民族》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探讨的正是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也是其中一斑…

与其他文化批判不同的是,书中更多的在昭示“个人与其原生文化的疏离”,“以一个‘个人’的身份,毋须借着’替中国找出路’的名义,而斗胆反映一己与文化之间的异化。”

关于研究方法上,首先于认知论上确认如下的信念:“‘‘现象’本身就是由认知异乡的‘组成力’与客观世界的某些面向之间相互形成的一种东西”,“所谓的‘必然性’与‘本质性’,是相对于认知意向而言的”,故而,“某一套社会科学理论,确实能够‘看到’其他社会学说‘看不到’的现象,但同时他却不可能‘看到’有其他角度才‘看得到’的现象”。同时提出了几个基本的概念,如“良知系统”—文化对本能的加工,和“深层结构”—某文化特有的文化行为(并以该文化特有的脉络相互关联)等。

在作者看来:
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动态的“目的”意向性,亦是一股趋向无限的权力意志,因此任何“变动”都导致不断超越与不断进步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静态的“目的”意向性,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与不变,(超稳定体系,动—>乱)
日本,有类似以色列“选民”观念的“神国”心态,故而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动态的“目的”意向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