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一场思辨之旅》读书笔记

正义:一场思辨之旅 正义:一场思辨之旅  — 迈克尔·桑德尔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著名政治学家,作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30多年来一直在哈佛大学讲授一门名为“正义”的课程,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是哈佛有史以来单学段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英国的《卫报》称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这应该是我最近最好的一次阅读体验了。《正义》这本书虽然谈论的题目很大,但读起来并不艰深,书中结合了许多案例来阐述各种关于正义的理论,可以算的上是深入浅出,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各种正义理论的阐发时的思辨的态度,让这本书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

下面附上一些摘录:

正义社会应不应该设法为其公民提振美德?还是说,法律应该在形形色色的不同美德观之间保持中立,由公民去自主选择最良善的为人处世之道?

金融纾困案:美国人一向对失败比对贪婪更敌视。在市场驱导的社会,企图心旺盛的人本来就应该孜孜求利,自利与贪婪之间界限一向模糊,成功与失败之间则可以一刀切。美国梦的核心,就是成功者有资格坐享其成。

边沁-功利主义 :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幸福的最大化,就是追求快乐扣除痛苦的最大总和。凡是能把功利最大化的,就是正确之举。所谓“功利”,泛指一切能添乐减苦之事物。

人都喜欢快乐,讨厌痛苦。功利哲学把它当作事实,并以之为道德与政治的根本。功利最大化不仅是处世准则,也是立法准则。政府在斟酌立法与施政之际,应尽可能为社群全体带来最大幸福。何谓社群?按照边沁的说法,社群是个“假想的团体”,是组成个人的加总。公民与立法者因此应该问问自己:把政策将会带来的所有好处相加,再扣除所有代价,会比他种做法带来更大幸福吗?

功利主义标榜是一种道德的科学,并以幸福多寡的衡量、聚合、计算为其基础。个人偏好只需衡量其祸福得失,不需评判其是非轻重。人人偏好都是同等轻重。这种全不做主观判断的精神,正是功利主义最吸引人之处。他承诺将道德选择转化为一种科学,至今指引当代经济学界的思路。但是要把不同的偏好聚合起来清点,就必须用到单一度量衡。边沁的功利观正为此提供一种通行货币。

但是,所有的祸福厉害得失,其价值难道都可在毫无损失的情况下转化成单一货币吗?

边沁“最大幸福”原则的两种反对意见:一是嫌它不尊重人权与人格尊严;二是具道德重要性之一切事物绝不可能被转化为单一度量衡上比较目标。

自由至上主义: 自由是一种基本人权,人人对自由物皆享有支配权,前提是我们也必须尊重他人的相同权力。

政府必须把功能减到最小,只剩下强制契约执行、保护私有财产免于盗窃、维持和平,才算符合自由至上主义的理论。

自由至上主义反对现代政府常有的三种作为:

  1. 父母官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反对立法保护人民免于自作自受。
  2. 把道德写入法律:自由至上主义者反对运用法律的强制力,去促进某些美德观或去表达多数人的道德信念
  3. 重新分配财富或所得:自由至上主义的权力理论反对硬性规定人民必须帮助他人,连重新分配财富的税率亦反对

夺走某人的劳动所得,等于是夺走他的时间,在期间指挥他做这做那。如果有人强迫你必须在某段期间内做特定工作,或无酬工作,工作内容及目标都由他决定,由不得你。这样…就把他变成你这人的部分拥有者,等于是把你变成一种财物,拥有权在他手上。

自我所有权:人不应被当作造福他人的工具,如此便是侵犯基本的自我拥有权。我命我力我身皆归我有,且只归我一人所有,其处置不应看社会整体高兴

康德:道德并不是为了幸福最大化或其他任何目的。道德就是尊重人,就是把人视为目的。

从一时之欲望推得道德,是道德思考的错误方式。众皆乐之,不见得就是对的。

以喜好欲望,即便是对幸福的欲望,来做道德原则的依据,都是搞错了道德真谛。“功利主义的幸福原则根本无助于建立道德,因为幸福与良善根本是两回事;谨言慎行精打细算以求出人头地,与美德根本天差地远。” 把道德建立在利益偏好之上,适足以毁掉道德的尊严。这种道德不叫人明辨是非,只教人工于算计。

对康德来说,尊重人尊严,就是把人看成目的。功利主义就是错在把人当作促进整体福祉的手段。

罗尔斯:“无知之幕” 的思想实验与“差异原则”

唯有可为社会底层带来利益的社经不平等是可被允许的。

“实际上,差异原则代表一个协议,就是把天生智愚之分配当成一种共同资产,并分享此分配所带来的一切好处。自然所青睐者,无论是谁,只能在改善输家情况的条件下,享受自己好运的好处。”

亚里士多德:正义就是把人应得的给他,人人所得皆等同其应得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版权所有,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版权信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