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

记得 laobai 曾经说过:

..这几天的精神状况往左走,就是又一个窦唯,往右走,就是又一个崔永元。

我虽然尚不至于这么夸张,但最近倒真是有些抑郁,不过,无论如何,生活中是要继续下去…

其实很早就认为,所谓的意义,多半只是编造而来,目的只在使生活更加的真实。(说是真实,而不是其他,原因在于意义的缺失,带来的更多的是无可排遣的虚无和人事的疏离感。) 虽然知道,可是终究还是无法逃脱关于意义的追问, 最后或者用游戏人间的姿态宣告”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又或者淹没于琐碎,只依靠这细小的快乐苟延残喘…

参观首都博物馆

在水木上看到首都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在6月5日就要结束了,再不去就没多少机会了,于是在上周日匆忙跑了过去。

早上9:30一直到下午3:30,基本上没停,走马观花的把首博里面的展厅全部看了一遍,感觉50元的票价还是比较值得。

大英的展馆在一楼大厅,布置得挺用心,按展品分了好几个小展厅(列在下面)

·史前时期
·古埃及
·美索不达米亚
·古希腊
·古罗马
·早期欧洲
·东亚和南亚
·伊斯兰世界
·非洲
·大洋洲
·美洲
·中世纪文艺复兴及以后的欧洲
·现代艺术

里面给我影响比较深的还挺多的,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双面砍砸器 (大英博物馆最古老的藏品之一,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工制品);古埃及 《亡灵书》,木乃伊,内脏瓶,图坦卡蒙法老的木乃伊面具的玻璃眼球; 酒神狄厄尼索斯的雕像,罗马皇帝哈德良的半身像 ;印第安的皮衣;拉斐尔 《圣女像》 ,达芬奇的《持权杖裸体男子画像》…

除了大英博物馆的展厅外,首博自己还有好几个展厅,像是老北京的历史、民俗,佛像艺术、古代瓷器、古代青铜器、书法等等,也是很有看头的。

继续阅读

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

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

据说此片导演 James McTeigue 是之前 Matrix 三部曲的第一助理导演,而执导 Matrix 的 Wachowski 兄弟这次则藏在了幕后。

电影里黑色漫画的味道,如同 Sin City ,可能都是因为题材本身都来源于漫画的关系吧。

所谓的暴力美学、视觉效果其实没有太多可说的,毕竟要说超过 Matrix 是不太可能的。

自己带的字幕比较烂,大段的对白基本都得靠自己听,偏偏俺的英语还比较烂…

至于说到,政府建制与民众的关系,随便找一本社会契约论的书,里面都有关于政权正当性的论述,就算咱们老祖宗也有”诛一夫”的说法。问题在于,反抗与重建的过程,那些无辜的牺牲者,是否都是”必须的恶”?我们看到影片最后,无数民众在V感召之下走上街头反抗政府,那场面或许是宏大而感人的,可在这激情之后,有几人会想到那些在V的复仇中死去的无辜者。

无法判断V究竟算是反抗极权的自由斗士,抑或是恐怖分子。又或者人类的行为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想将其划分到预定的模式的想法,多半是偏狭与可笑的…

学习一下vi

一直以来对linux都只是在x-windows下面跑ic51,于linux的命令使用之类也就是开始装系统的时候看看,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太在意。前些天因为改机器配置的关系,跑到命令行模式,才发现这些还是蛮有必要学学的,就从Linux中最基本的文本编辑vi开始吧.

下面是找的一些资料

1、vi的基本概念
基本上vi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插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各模式的功能区分如下:

1) 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
控制屏幕光标的移动,字符、字或行的删除,移动复制某区段及进入Insert mode下,或者到 last line mode。

2) 插入模式 Insert mode
只有在Insert mode下,才可以做文字输入,按「ESC」键可回到命令行模式。

3) 底行模式 last line mode
将文件保存或退出vi,也可以设置编辑环境,如寻找字符串、列出行号……等。
不过一般我们在使用时把vi简化成两个模式,就是将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也算入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

继续阅读

防火墙–Firewall

防火墙--Firewall

看片头构造的气氛,觉着还不错,可惜这感觉没能持续下去。

哈里森·福特明显感觉老了,看他在戏里已经都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了,毕竟这样的年纪是摆在那得。

里面高科技的成分基本可以无视,完全不能给整个片子加分。至于剧情之类似乎也只是一般了。

好像只有传真机、iPod来组装工具的想法还有点好玩。

片头那些画面,是否有另外的指向,如同网络上的防火墙有着漏洞,现实之中,某些恶意的窥视或者也是无法避免的…

小游五台山

周末两天跟着组里去五台山玩了一趟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境内。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可惜没去几个台,只是在台怀转了一下,就去了像显通寺,菩萨顶,黛螺顶等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