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欧洲史》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极简欧洲史》 —  约翰•赫斯特

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澳大利亚与英联邦权威的社会暨政治历史学家、欧洲史专家。现任墨尔本的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赫斯特教授曾是澳大利亚首相咨询委员会、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评议会成员,并担任澳大利亚联邦公民教 育委员会主席至今,常在澳大利亚各大报章杂志为文,对公民教育的提升着力甚深。著作包括《极简欧洲史》、《澳大利亚人:1770年以来的民族精神知情者与局外人》、《命运海岸上的自由:澳大利亚的第一块殖民地》、《澳大利亚史上的睿识与胡言》和《寻找澳大利亚》等。

与其他的通史类的历史书不同,这本书更多的探寻欧洲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也就是书中所谈到的起源于希腊文明的古典主义,基督教和其教会的发展,以及罗马帝国与日耳曼等蛮族对抗过程这三者的交错作用。

从书中的论述,可以说是这一本“中古及近代的欧洲史”,大部分的内容都集中在相对较早的年代,而后面的章节则显得有些虎头蛇尾,大概也是因为作者更想为欧洲文明寻根吧。

 

JSSC 2012-12 笔记

最近因为换工作和新的项目的原因,在这花的功夫少了很多,虽然晚了很多,还是简单的列一下12月的 jssc 论文的部分内容:

Design Techniques for Wideband Single-Bit Continuous-Time ΔΣ Modulators With FIR Feedback DACs

利用FIR DAC实现的结合多bit和1-bit结构的连续时间 ΔΣ Modulators,以及对于环路中的DAC引入延时的补偿的分析

A 1.7 mW 11b 250 MS/s 2-Times Interleaved Fully Dynamic Pipelined SAR ADC in 40 nm Digital CMOS

流水线结构的 SAR ADC 的设计,其中的 Dynamic residue amplifier 等

继续阅读

Matlab 中求质数表

在利用 fft 变换分析频谱时,常要考虑将采样时间和信号的周期设为互质的关系。为了方便的找到所选的质数,我们可以利用 matlab 自带的质数表函数 primes() 来加以查找。

下面所示为利用 primes 函数求得100以内的质数:

>> primes(100)

ans =

Columns 1 through 19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Columns 20 through 25

71    73    79    83    89    97

除了质数表函数 primes() 之外,另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是利用检测质数的函数 isprime(),下面的方法就算出了 150 到 200 的质数:
>> A=150:200;
>> B=A(isprime(A))

B =

151 157 163 167 173 179 181 191 193 197 199

以 RLC 电路来理解 Q-factor

这里以基本的 RLC 电路来回顾一下关于电路中的 Q-factor (品质因数)的一些概念

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单的 RLC 串联电路

 RLC 串联电路

当电路工作于谐振频率时,电路中的电感的阻抗 ZL 和电容的阻抗 ZC 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因此可以得到具体的谐振频率为:

谐振频率

同时,可以定义 Q 值:

RLC 串联电路品质因数

同样,对于并联 RLC 电路,也有类似的定义:

RLC 并联电路品质因数

一般的,品质因数可以以能量方式来加以定义,即:

品质因数的能量定义

考虑之前的 RLC 电路, 在谐振频率时,电路存储的能量在电感和电容之间交换,且其最大值相等,如下图中所示。

RLC 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LC存储的能量

继续阅读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林欣浩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

在所有看过的哲学入门书里面,我觉着这本书算是读起来最畅快的了,我个人的话会给它4星半。

关于这本书的几个特点:第一是语言风格,几乎都是用生活化的,甚至是现在网络化的语言。这种表达方式的优劣算是见仁见智了,我一开始看第一章也不太习惯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但是越往后反而不会感到别扭,而趣味性却慢慢显现出来了。

其次,这本书在对于各种哲学思想的介绍的时候,往往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事件,所以对思想的介绍并不显得孤立,其演进也没有突兀感。另外,在将这些思想串联时,始终是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与幸福所在“的主题,可以说是有目的的引导读者的思考。

最后,最重要的是书中的思辨和怀疑精神,一如其中写到的:

为什么苏格拉底宁愿死,也不愿放弃怀疑?为什么我们放着现成的快乐不享受,非要亲自学哲学?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要思考。 而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怀疑最大的作用在于能避免独断论,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免得我们轻信一切未经证实的结论。 所以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当年的苏格拉底那么招人讨厌,却能被后人奉为圣贤。因为他的怀疑是理性文明的开端和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