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者约翰·麦克里兰(J.S.McClelland)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学高级讲师,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及加州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出版著作包括《法国的右派:从德万斯特到摩拉斯》与《群众:从柏拉图到卡内提》”
说来《西方政治思想史》这书看了很久了,最早的感受是翻译的文字很有味道,而且没有很晦涩的感觉,只是不知为什么每次总在最后几章那看不太下去。
具体的读后感其实不是很好写,主要里面的内容还是比较多,有些文字本身就很有力量,so,还是做一些简单的寻章摘句的工作吧.
继续阅读
与以前提到的《人的宗教》一书主要探讨宗教本身的价值不同,这本《世界十大宗教》更多的是介绍各个宗教的起源与演化,更类似于宗教史。
就这本书的具体内容而言,虽然书中采用的是比较官方的角度(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但是在在关于具体的各个宗教的介绍的内容还是比较详实的,例如书中关于古代埃及和巴比伦宗教的介绍,琐罗亚斯教和摩尼教的关系以及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基督教及其教会具体的发展历史的介绍等等。至于书中各个宗教历史演进的原因的分析,若是作为一个参照到也还好。
《圣经的故事》 —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兰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从1913年起,房龙开始写作历史书籍,1921年他以《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风靡世界。直至1944年去世,他一气写了20多部作品,他以人文主义的眼光,通过睿智的语言将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几乎全部复述了一遍。他是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博士,可是他并没有把历史学限定在少数专家的领域中,他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历史写成人人能懂且与人人相关的东西。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文明的开端》(《上古人》、《古代的人》)、《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美国的故事》、《地球的故事》(《房龙地理》)、《人类的艺术》、《宽容》、《与世界伟人谈心》等。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写作风格,质朴而诚恳,并能够以相对冷静客观的态度把整个圣经故事或者说历史娓娓道来。下面是对本书所做的一些摘录:
简介:作者孙隆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获明尼苏达大学及斯坦福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现任教于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著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未断奶的民族》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探讨的正是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也是其中一斑…
与其他文化批判不同的是,书中更多的在昭示“个人与其原生文化的疏离”,“以一个‘个人’的身份,毋须借着’替中国找出路’的名义,而斗胆反映一己与文化之间的异化。”
关于研究方法上,首先于认知论上确认如下的信念:“‘‘现象’本身就是由认知异乡的‘组成力’与客观世界的某些面向之间相互形成的一种东西”,“所谓的‘必然性’与‘本质性’,是相对于认知意向而言的”,故而,“某一套社会科学理论,确实能够‘看到’其他社会学说‘看不到’的现象,但同时他却不可能‘看到’有其他角度才‘看得到’的现象”。同时提出了几个基本的概念,如“良知系统”—文化对本能的加工,和“深层结构”—某文化特有的文化行为(并以该文化特有的脉络相互关联)等。
在作者看来:
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动态的“目的”意向性,亦是一股趋向无限的权力意志,因此任何“变动”都导致不断超越与不断进步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静态的“目的”意向性,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与不变,(超稳定体系,动—>乱)
日本,有类似以色列“选民”观念的“神国”心态,故而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动态的“目的”意向性
继续阅读
之前在光合作用闲逛的时候,看到的这本书,看到题目自然知道讲的是中国历史梗概,从上古到近代。比较吸引人的是,里面引用了很多史料,像是许多文物古迹都有照片列出。
看完之后,感觉《重读中国历史》基本上应该算是一本历史通俗读本,其受众就是你我这般的普通人。里面的比较突出的地方,一是前面所说的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图、表、照片,在阅读趣味方面不会使人觉得枯燥,感觉里面似乎有不少“百家讲坛”的影子。另外,里面关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这些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相当多的介绍,这点似乎与作者的职业方向有关。
关于里面历史事件的分析,或者说其后面的大历史观和历史背后的必然性问题,我自己尚没有比较成熟的想法,只是最近看一些架空类的小说,比较不认同的是以“大势”的借口对历史人物过于指摘,毕竟要说起来,谁知道千年之后的人们又会怎样来判定这个时代呢?